中国古建筑思想:中庸和谐、恒变兼容
文章出处:东申瓦业 人气:发表时间:2024-10-24 16:30
散布在全世界不同国度的古建筑群,宛若一个个音符一段段序曲,演奏着历史的遗声。那些清幽的中国古代园林,那些迥异的西洋古代建筑,都记载着厚重的历史,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成为了天地间无字的古籍。
中国古建筑思想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庸和谐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这个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还体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发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
就一座建筑群体的组成而言,如北京故宫建筑群,除了院落和轴线组合外,还必须对单体建筑的等级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的局面。
从宫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也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等级,它的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的。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可以反映出来:
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地,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
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伦关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长辈住上房,哥东弟西,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等等。而房间的功能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动规律。
一般在一组建筑之内,正、倒、厢、耳、门、厅、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级,不得高于主。即使是人死之后的坟园占地面积、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神道石刻,以至棺椁祭器,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违背这些制度,要受到刑法制裁。
如果僭用皇帝特有的形制,罪名更可至大逆。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微的装饰,都存在着很有规律的数字等差关系。
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皇宫、坛庙、陵寝、寺院、宫观以及祠堂等等,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旁是陪衬的建筑物,陪衬的建筑要整齐划一,两相对称。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
古代宫殿建筑更是最高统治者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威严的,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恒,所以中国古代宫殿强调群体气势,群体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群体的布局有利于体现宗法等级的贵贱尊严。
恒变兼容
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从秦到清代的两千余年中,台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顶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单体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扩展。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也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
事实上,对于木材的一些弊端,古人早有认识,而且随着工具的改进,我国古代的石结构建筑技术也并不亚于同期的西方国家,这点在中国许多寺塔、石窟和陵墓建筑上可以得到见证。
中国之所以习用木材是缘于阴阳五行的传统观念,所以到了明清时期,长期的采伐使中原地区的森林消耗殆尽,这时宁可将小料用铁箍拼合,也不屑以石代木,这体现出了对传统的严格恪守。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是中国古人恒久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国古代建筑中榫卯结构的不同组合方式就是中国人善于变通思想的体现。
中国人自古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构架虽然基本上只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在具体使用中不改变构架体系的情况下而将屋面做出曲线,并做出翘角飞檐、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这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人恒变兼容的思想观念。
中国古建筑思想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庸和谐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这个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还体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发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
就一座建筑群体的组成而言,如北京故宫建筑群,除了院落和轴线组合外,还必须对单体建筑的等级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的局面。
从宫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也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等级,它的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的。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可以反映出来:
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地,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
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伦关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长辈住上房,哥东弟西,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等等。而房间的功能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动规律。
一般在一组建筑之内,正、倒、厢、耳、门、厅、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级,不得高于主。即使是人死之后的坟园占地面积、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神道石刻,以至棺椁祭器,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违背这些制度,要受到刑法制裁。
如果僭用皇帝特有的形制,罪名更可至大逆。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微的装饰,都存在着很有规律的数字等差关系。
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皇宫、坛庙、陵寝、寺院、宫观以及祠堂等等,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旁是陪衬的建筑物,陪衬的建筑要整齐划一,两相对称。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
古代宫殿建筑更是最高统治者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威严的,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恒,所以中国古代宫殿强调群体气势,群体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群体的布局有利于体现宗法等级的贵贱尊严。
恒变兼容
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从秦到清代的两千余年中,台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顶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单体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扩展。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也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
事实上,对于木材的一些弊端,古人早有认识,而且随着工具的改进,我国古代的石结构建筑技术也并不亚于同期的西方国家,这点在中国许多寺塔、石窟和陵墓建筑上可以得到见证。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是中国古人恒久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国古代建筑中榫卯结构的不同组合方式就是中国人善于变通思想的体现。
中国人自古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构架虽然基本上只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在具体使用中不改变构架体系的情况下而将屋面做出曲线,并做出翘角飞檐、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这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人恒变兼容的思想观念。
此文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思想,中庸,和谐,、,恒变,兼容,
同类文章排行
-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明清官式建筑的色彩搭配
- 中国古建筑思想:中庸和谐、恒变兼容
-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
- 中国古建筑中的彻上明造、驼峰、藻井
- 中国古建用什么材料?古建的石制之美
- 解析古建筑防虫防腐的奇妙技法
- 一铃檐角自吟风——古建屋檐下的清音
- 古代为什么要有祠堂?
- 建筑文化 | 古建筑常见损坏及修缮方法
- 建筑文化︱中国古建筑中的禅意文化